服务热线:0558-96511 医院传真:0558-8668726
服务监督:0558-8610106(医患关系科) 廉洁监督:0558-8696513(监察室)

心房颤动(atrial fibrillation,af)简称房颤,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,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,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,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。通常表现为不规则且很快的心率。
房颤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,严重者还可以发生血栓栓塞、心脏衰竭等并发症,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卒中。
房颤是心律不齐的一种,发生房颤时心房出现快速不规则的电活动,丧失机械收缩功能。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。房颤危害大,不仅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,增加卒中和死亡风险,而且因房颤导致的住院产生了巨大的治疗花费。
为什么有的人发生房颤,有的人却不发生呢?
心房颤动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是怎样的?
患病率:房颤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。整体人群患病率约为0.7%,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高达7.5%。
发病趋势:随着我国老龄化发展加剧,近11年房颤患病率增加20倍。
好发人群:老年人居多。同时各年龄段男性均高于女性。
多数房颤患者有高血压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,如缺血性心脏病、心脏瓣膜病、肥厚性心肌病、扩张性心肌病。少数房颤是由心脏淀粉样变、肺动脉高压、心包炎、肿瘤等引起的。另外,睡眠呼吸暂停和肥胖也明显增加房颤的风险。夜间打鼾、呼吸停止导致人体缺氧极易诱发房颤。
房颤发作时患者通常会有心悸、乏力等症状,但有25%的房颤发作可无症状。因此,房颤患者通常需要频繁进行心电图、动态心电图(Holter)检查,即使无房颤症状的老年患者也应该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筛查房颤,尤其是发生过不明原因脑中风的患者。
此外,诊断房颤仅仅靠心电图(只有10秒钟)是不够的,特别是阵发性房颤容易被漏诊,需要进一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、心电监测,甚至通过植入性Holter或起搏器获得诊断。
(1)脑卒中(俗称“中风”),房颤患者的卒中率是普通人的5倍;
(2)房颤发作时心率增快,导致心脏扩大、心功能下降,诱发或导致心力衰竭;
(3)严重的心悸不适影响生活质量;
(4)心脏性猝死风险增加,总死亡率增加2倍。
药物治疗
1.预防血栓栓塞的药物。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(需要检测定期国际标准化比值)、达比加群、利伐沙班、艾多沙班、阿哌沙班等抗凝药物;是否需要抗凝是根据患者栓塞风险评分决定的,即使导管消融手术也不能替代抗凝治疗,需要注意的是,阿司匹林不能预防房颤血栓形成。
2. 房颤节律控制药物。主要包括胺碘酮、普罗帕酮、决奈达隆、索他洛尔等药物。除胺碘酮外,这类药物可以减少50%-60%的房颤发作;胺碘酮比索他洛尔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有效率提高60-70%,所以胺碘酮是维持窦律效果最好的药物,但是,长期使用药物会有心动过缓、甲状腺功能异常、肺纤维化等副作用,难以耐受长期用药,不适合作为首选药物。
3.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。宽松的静息心率控制目标是小于110次/分,严格的静息心率目标是小于80次/分,要达到这个目标,可能需要联合用药。主要药物有β阻断剂(比索洛尔、美托洛尔)、钙通道阻断剂(地尔硫卓、维拉帕米)、地高辛等。部分患者房颤症状明显,药物又无法控制心率时,可以考虑房室结消融+起搏器的心率控制策略。
导管介入治疗
导管消融创伤小、恢复快,包括:
1. 冷冻消融。通过低温球囊对房颤区域心肌进行冷冻破坏,对阵发性房颤效果类似射频消融,术中无疼痛感;
2. 射频消融。通过消融导管试局部心肌加热导致热损伤,临床使用时间较长,可同时进行肺静脉之外的标测消融,可能术中有疼痛感;
3. 左心耳封堵。通过介入手段置入封堵器将左心房的左心耳封堵,避免血栓形成。主要用于栓塞风险高同时出血高危、口服抗凝药禁忌或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抗凝药物的患者。因为心房颤动90%血栓发生于左心耳,对于房颤晚期无法根治的患者意义重大。
房颤目前发病率高,房颤本身及其并发症造成的危害巨大,所以,早期筛查房颤,规范房颤诊疗流程,提高房颤治疗成功率,是目前心内科努力的方向之一。
文:心血管内科 李佳贝
审核:护理部
编辑:宣传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