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:0558-96511 医院传真:0558-8668726
服务监督:0558-8610106(医患关系科) 廉洁监督:0558-8696513(监察室)

2024年7月28日是第14个世界肝炎日,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“消除肝炎,积极行动”,旨在进一步提升全民病毒性肝炎防治意识,号召全社会积极行动,最大限度遏制新发感染有效发现和治疗患者,切实减轻疾病负担,尽早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。
那么,对于肝炎,您了解多少呢?下面,就跟随云小护,一起来深入认识这个肝脏疾病吧!
认识肝脏
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 , 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, 大部分位于上腹区和右季肋区,成年人肝脏重1200-1500g,约占体重的2.5%;新生儿的肝重约为体重的5.5%,婴儿为3%-5%。
肝脏的主要功能包括分泌胆汁功能、在物质代谢(糖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、激素)中的功能、解毒功能、造血功能、防御免疫功能及制造凝血因子、调节血容量、水电解质平衡等其他功能。
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,也是体内新陈代谢的中心站。在肝脏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500种以上,实验证明,动物在完全摘除肝脏后即使给予相应的治疗,最多也只能生存50多个小时,说明肝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器官。
肝炎的致病因素
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。当多种致病因素使肝细胞受到损伤、引起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、并发生肝脏功能指标异常时,人体就会出现肝炎。病毒、酒精、药物、自身免疫、脂肪肝等因素是引发肝炎最常见的病因,细菌、寄生虫感染、先天代谢异常、全身系统疾病累及肝脏时,也会导致肝炎的发生。
肝炎的分类
根据病程长短,肝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。慢性肝炎的病程一般会超过6个月。
根据是否感染病毒,肝炎可以分为非病毒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。非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、酒精性肝炎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、代谢性及药物性肝炎等类型,一般不具传染性。
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,一般指的是危害性最大的病毒性肝炎,传染性强,包括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五种亚型,其中,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。
病毒性肝炎的分类
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(HAV)引起的、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。甲型肝炎无病毒携带状态,传染源为急性期和隐性感染者,后者数量远较前者多,粪便排毒期在起病前2周至血清ALT高峰期1周后,少数患者延长至其病后30天。当血清抗-HAV出现时,粪便排毒基本停止。
甲型肝炎病毒存在于被感染者的粪便中,HAV主要由粪-口途径传播,粪便污染饮用水、食物、蔬菜、玩具等可引起流行,临床上以疲乏、食欲减退、肝肿大、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,部分病例出现黄疸,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,无症状感染者常见。
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,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,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,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。本病病程呈自限性,无慢性化,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,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,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,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。
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(HBV)引起的、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。
传染源主要是急性、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。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。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,其传染性与体液中HBV-DNA含量成正比关系,人类因含HBV体液或血液进入机体而获得感染。
HBsAg在感染HBV两周后即可阳性,HBsAg阳性反映现症HBV感染,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。儿童和成人HBs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,于5年和10年后发展为非活动性或低(非)复制期的比例分别为50%和70%。感染HBV的年龄是判断慢性化的最好指标。感染的年龄越轻。慢性化的可能性越高。
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母婴传播、性接触传播、血液和体液传播 。经破损的消化道、呼吸道黏膜或昆虫叮咬理论上有可能传播。
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,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3%,5年累计发生率约 16%,发展为肝硬化的患者一般大于30岁,慢性乙型肝炎、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5年病死率分别为0-2%、14-20%、70-86%,大约15%-40%的慢性HBV感染者会发展为肝硬化和晚期肝病,对于体内有病毒复制造成肝损伤的慢性乙肝患者,在符合治疗指征时,遵医嘱及时应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。
据有关统计,全世界HBsAg携带者约3.5 亿,其中我国1亿人左右,因此平时要做好乙肝预防。
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我国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最关键措施,易感者均可接种,新生儿应进行普种,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者、医务工作者、同性恋者、药瘾者等高危人群及从事托幼保育、食品加工、饮食服务等职业人群亦是主要的接种对象。
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(HCV)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,传染源为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,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有更重要的传染源意义。
HCV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,是HCV感染的标志。抗-HCV IgM在发病后即可检测到,一般持续 1-3 个月,因此抗-HCV IgM阳性提示现症HCV感染。
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病毒,其传播较乙型肝炎局限,主要经输血、透析、吸毒、纹身、性接触等肠道外途径传播,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%,估计约1.8亿人感染了HCV,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.5万例,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,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(HCC),被称为“沉默的杀手”。
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效果好,90%患者可获得完全应答而彻底痊愈;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相对较乙型病毒性肝炎为轻。经标准抗病毒方案治疗。有机会清除病毒获得痊愈。部分患者感染20-30年后可出现肝硬化或肝癌。
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(HDV)与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DNA病毒共同引起的传染病。当HBV感染结束时,HDV感染亦随之结束,人类对HDV普遍易感,抗-HDV不是保护性抗体。
丁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是丁肝的急、慢性患者和HDV携带者。丁肝的潜伏期为6-12周,人感染HDV后,可表现为两种临床感染类型,即HBV/HDV联合感染或重叠感染。前者为以往尚未感染过HBV,而同时感染了HBV和HDV,后者为既往己感染过HBV现为HBsAg无症状携带者或慢性乙肝患者。又感染了HDV。
由于丁肝病毒的复制必须依赖HBV的辅助,才能组装成完整的丁肝病毒颗粒,所以HBsAg携带者和乙肝患者既可以是丁肝的传染源,也可以成为丁肝病毒的易感者。丁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,HDV与HBV重叠感染后,可促使肝损害加重,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、肝硬化和重型肝炎。
五星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(HEV)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,根据同源性将HEV分为至少4个基因型,既可感染人,也可感染多种动物,可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,被认为是一种人畜共患病。
戊型肝炎发病机制与甲型肝炎相似,隐性感染多见,显性感染主要发生于成年,原有慢性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病死率高,抗- HEV多在短期内消失,少数可持续1年以上。
戊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是经粪-口传播,发病高峰多在雨季或洪水后,HEV随病人粪便排出,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,并可经污染食物、水源,引起散发或暴发流行。临床患者多为轻中型肝炎,常为自限性,不发展为慢性HEV,主要侵犯青壮年,65%以上发生于16~19岁年龄组,儿童感染表现亚临床型较多。
我国制定的《传染病防治法》已将戊型肝炎列为主要肝炎之一,近年来发病的绝对数和发病率均呈连续、快速增长态势。
肝炎的预防方法
1.保证睡眠。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,中医理论认为,晚上23点到凌晨1点是肝脏排毒的时间,保证睡眠(成人 7-8 小时)利于肝脏新陈代谢。另外,静卧能增加流向肝脏的血流量,肝脏得到足够的血液、氧气和营养滋养,从而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。
2.均衡饮食。饮食规律,不暴饮暴食,合理搭配,提倡高蛋白、高维生素、低糖、低脂肪饮食。肝炎患者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的食物,如豆类、奶类、瘦肉和蛋类等,能促进受损组织恢复。但炎症急性发作期应控制蛋白质摄入,多吃绿叶蔬果、豆类、谷物乳制品以及猪肝等,能提高肝脏的解毒和修复功能。
3.生活方式。平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避免饮酒,不吃发霉变质和没有煮熟透的食物,注意用水和饮食卫生,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、牙刷等,洁身自爱,抵制婚外性行为,不以任何方式吸毒,不接触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或者血制品,不使用消毒不严格的医疗器具进行诊疗,避免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和滥用损伤肝脏的药物。
4.心态平和。平时要保持良好心态,平衡工作和学习,劳逸结合,即使患上了慢性肝病,也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,定期复查,规范治疗,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一切,这样才能使气血调和,改善血液循环,促进肝脏新陈代谢。
远离病毒性肝炎要五早
对病毒性肝炎要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隔离、早报告、早治疗,以防止流行。当身体有乏力、食欲减退、恶心、厌油、腹胀、右上腹不适、尿黄等表现,大多数患者在病毒性肝炎急性期还会出现一过性发热、畏寒、鼻塞等类似感冒的症状,如果有此类症状,提示肝脏已经受到了损伤,应该去医院检查、治疗。一旦确诊为病毒型肝炎,需要及时报告、做好隔离,乙肝及丙肝患者还需要按照医嘱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,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,应定期去医院进行复查及病情评估,一旦出现乙肝发作需要尽快接受治疗。
文:感染科
审核:护理部
编辑:宣传科